2010年3月26日,省委财经办(省委农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等5家单位共同授予全省20个县(市、区)“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匾牌。
金色的匾牌,寄托着湖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殷切期待,承载着荆楚大地上一场绿色革命的宏伟愿景。
土地与工厂,土地与市场,土地与民生,被紧紧维系在一个全新的平台上。
比较优势的新认识
“湖广熟,天下足”。这一古老的遗训,给了我们无限的骄傲,也给了我们漫长的迷茫。
早春时节,当漫山遍野油菜花开的时候,荆山楚水也随之亮丽起来。世界油菜看中国,中国油菜看湖北。连续14年,湖北油菜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和优质率,均居全国第一。
然而,这个“全国第一”却长时间地把我们的荣耀“钉”在了种植环节上。在琳琅满目的超市里,在万家团聚的餐桌上,我们却看不到菜籽油的踪影。
菜籽油哪里去了?调查表明,我省大量的菜籽油作为四级毛油,走云贵,入巴蜀,最终成了香喷喷的火锅底料;还有一部分精炼的菜籽油,进入到调和油的队伍中,为其他品类的食用油支撑门面。
本该走上市场消费的顶端,却无可奈何地沦为低端市场的垫脚料。油菜的命运,曾是湖北农产品普遍遭遇的缩影。
所幸,这一切正在改变。
8月,老河口加工园区。记者走进新近落成的湖北奥星粮油工业公司,只见飞速旋转的轧油机,卷着一阵阵醉人的油香扑面而来。
董事长梁红星介绍,公司利用先进的低温冷轧技术,既有效保证了油脂营养不致流失,又剔除了油菜籽特有的青涩,现在,公司油菜籽加工能力已达70万吨,产品覆盖全国21个省市,产量占全国产业产能的三成以上。
在武汉各大超市,“奥星”菜籽油已成为市民新宠。
一个企业改变一个产业的命运。而这一改变,正是缘自省委、省政府对湖北省情的再认识,缘自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启动,缘自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建设。
丰富的农产品,不是包袱是财富。从园区飞转的机器声中,从市场消费者的赞美声中,我们不断深化着对湖北比较优势的新认识。
三农难题的新答卷
有一个故事,钟祥人讲了10多年。
1994年秋后,钟祥棉花大丰收。郢中一位老农,清早推着满满一车棉花,赶到收购站,就见卖棉的队伍排了几里路。
老人等了一整天,好不容易过秤了,一算账,一车棉花抵不上一年的种子、化肥和人工投入。
老人一气之下,一车棉花倒进了收购站门前的消防池。
三农难,首先就难在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好价钱。
10年后,钟祥人另辟蹊径。
2004年,该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投资成立了中粮祥瑞粮油工业公司。随后,汇源、雨润等国家级龙头企业相继落户,本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异军突起,一个新型的加工园区欣欣向荣。
如今,钟祥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带动全市20万农户,安置农民就业7000余人,农民每年从“农”字号企业中增收1000万元以上。
谷贱伤农,曾是荆楚之痛。在监利园区,福娃集团不断开拓一粒谷的价值空间,把稻谷加工成精米,通过发酵、蒸煮,做成八宝粥和米饼;碎米和米皮经过深加工,成为风靡市场的糙米卷;稻壳取代煤炭,成为供气锅炉的燃烧原料;米糠中提炼出宝贵的食用油。
价值空间的提升,直接带动农民增收。按照“公司+基地+科技+农民”的产业化模式,福娃集团在监利县23个乡镇签订了100万亩优质稻订单合同,建立了4万亩有机稻生产基地,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190余万元。
经济转型的新路径
2008年3月,国务院公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湖北大冶名列其中。
因矿而兴,因“冶”而“大”。几千年不熄的炉火,造就了大冶独特的资源经济。
然而,资源终有枯竭时。当一座座矿山奉献出炙热的胸怀之后,一道世界性难题摆在了大冶人面前:产业需要接续,经济需要转型。
大冶人的眼睛盯住了脚下的土地。几年间,这片土地建起年出笼20万只肉鸡的养殖场23家,建起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场7座。同时引进年加工肉鸡3000万只的雨润项目和年加工肉鸭3600万只的永大集团。
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地上赶着一头肥猪崽,水里还游着一群鱼娃娃。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在大冶风生水起。去年,该市已发展固定资产在5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13家,实现销售收入48.9亿元。
农产品加工,引领着大冶经济转型的新路径。
放眼荆楚大地,生机勃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崭新平台。
在洪湖浪米业,记者看到一幅生动的循环经济示意图。在这里,生产线之间的产品、副产品利用一环紧扣一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水和余热被循环利用,粮油资源在园区内综合利用率高达99%。
在蕲春园区,燕加隆木业牵手凯迪能源,合力锻造着一条低碳产业链。
招商引资的新亮点
仙桃园区,记者走进真巧食品公司,不禁为眼前的恢弘气势所震惊。
一座标准化的厂房,长433米,宽88米,敞亮的参观通道,齐备的消毒装置,一色的不锈钢生产线,竟是一眼望不到头。70多岁的泰国老板壮心不已,要把仙桃打造成为高端休闲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驱车园区,一路看来,一家家厂商声名赫赫。台北旺旺、福建亲亲、广东华美、深圳安琪、上海荣港、四川米老头……真可谓群星灿烂,品牌云集。
这么多“国字号”,怎么全都“搬”到仙桃来了呢?
经济危机,往往是产业洗牌之时,同时也是招商引资之机。仙桃依托鱼米之乡的资源优势,抢抓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食品名牌企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去年,该市农产品加工业净增产值45.31亿元,年增长率高达41.3%。
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的转移,是中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全省各县市,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平台,上演了一部部招商引资的大戏。
有绿色水都之称的丹江口市,通过引进农夫山泉,把水文章做得锦上添花;物产丰富的襄阳区,引进山东鲁花,去年实现产值突破20亿元;紧贴大武汉的黄陂区,引进台湾企业,独创花期控制技术,正在打造一座花团锦簇的鲜花巷……
这是一个产业的飞跃,这是一场绿色的革命。
农产品加工园区的辐射和带动,将有力催生荆楚大地农业现代化的宏图美景。
来源:湖北农业信息网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