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24-11-24 05:56 星期日 |
今日天气 |
|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
市场商户 |
更多 |
· |
沈继波 |
|
主营:黄瓜、芜湖椒、蒜薹四季豆、茄子、青椒 |
|
|
|
· |
余少安 |
|
主营:宏多公司常年经营山东特色蔬菜如彩色椒 |
|
|
|
· |
周克珍 |
|
主营:我公司主要经营保鲜蒜薹,兼营高山反季 |
|
|
|
· |
王义兴 |
|
主营:莴笋、毛豆、茄子、豇豆、黄瓜等各类蔬 |
|
|
|
· |
刘超红 |
|
主营:泥鳅 |
|
|
|
· |
胡荒英 |
|
主营:黄瓜、芜湖椒、西红柿、胡萝卜等各类蔬 |
|
热销产品 |
更多 |
|
荷兰豆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昆明优质荷兰豆....
|
|
|
|
|
樱桃西红柿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优质樱桃西红柿...
|
|
|
|
|
西兰花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优质西兰花...
|
|
|
|
|
葱头及碗豆角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我行大量供应红葱头及碗豆角,产地云南,价...
|
|
|
|
需求倒逼、供给推动与中国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建设 |
2008/7/18 17:12:00 |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场研究部研究人员 李圣军
摘要: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主要有“需求倒逼”和“供给推动”两种动力机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需求倒逼”应该是我国冷链体系建设的基本动力。由于冷链体系的建设涉及农产品流通的整个环节,固定投资额巨大,农户、经销商、批发市场、消费者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将分担一定的成本、分享部分收益。在现实约束下,我国冷链体系的建设应该采取“分类、缓慢推进”、“需求倒逼为主、供给推动为辅”、“政府补贴为主、直接投资为辅”、“纵向建设为主、环节建设为辅”的模式。
关键词:需求倒逼 供给推动 冷链体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价格信号的引导实现供需之间的有效对接是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核心。随着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推进和专业分工的细化,流通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在实现农产品的产销对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效的流通不仅能降低流通成本、挖掘价格,而且能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消费者福利。在社会经济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区域化加速推进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何减少流通环节的损耗、提高流通效率显然已成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未来发展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冷链运输作为一种新型的流通模式,在减少流通损耗、保证产品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详细分析我国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的动力机制、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分担与利益分享和具体的建设模式。
一、我国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的动力机制
在小农家庭经营的情况下,小生产与大市场如何有效对接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直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主要的解决方式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等企业实体或中介组织。事实上,在小农生产规模既定的情况下,通过区域化种植形成生产的外部规模也是一种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显然,实现农业生产的区域化种植必须要有完善、现代的流通方式相配套;与生产集中相伴随的是远距离、大规模的产品运输,对于大部分鲜活农产品而言,如何实现长距离的保鲜运输是生产能否集中的前提条件,冷链运输便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模式。
冷链运输的核心是农产品整个流通环节都在一定的低温下运输,主要是保持农产品的新鲜度和口感、降低水分损耗、防止腐烂变质;冷链运输在降低损耗的同时,显然还会带来高昂的成本,冷藏车的价格一般是普通车价格的2-3倍。为了保证农产品冷链运输的效果,必须整个流通环节都保持在一定温度下。生产环节需要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零售商统一收购后必须用冷藏车运输到销地或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的交易场所也必须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之下,建设保温棚或冷库等相应的制冷设施;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环节显然也必需要用冷藏车运输;到达销地批发市场后,批发市场的交易场所也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温度之下,交易完毕后,一部分产品通过超市直接进入零售环节,一部分产品通过社区集贸市场直接进入零售环节,一部分产品通过二级批发市场再进入零售环节,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口感,零售环节以及从批发市场到零售的运输环节也必须在一定的冷藏设施下销售。这样,从产地采摘最终到消费者的餐桌,整个流程都需要在一定的冷藏设施。因此,冷链运输本质是一个体系,只有在每个流通环节都有完备的冷链设施才能真正建设高效的冷链体系,才能有效保障所运农产品的质量。
在小规模家庭生产的制度约束下,我国农产品流通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格局,我国整个流通环节主要包括集中-长途运输-分散等三个阶段,核心是农村生产的农产品如何满足城市消费的问题。冷链体系的建设必须覆盖整个流通环节和交易场所才能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降低损耗率,因此,建立冷链体系需要巨额的初始投资和运转费用,必将显著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成本,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终端销售价格。针对冷链体系建设的两个主要作用,即降低损耗、保障质量,建立冷链体系动力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需求倒逼,一个是供给推动。从保障质量的功能看,随着城市消费者收入水平、消费档次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新鲜农产品的支付意愿、支付能力相应增强,进而从需求的角度倒逼冷链体系的建设,此时的冷链体系建设费用将主要通过农产品终端价格的提升由消费者承担;从降低损耗的角度,由于冷链体系的建设增加了城市农产品的供应数量,在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一定的前提下,建立冷链体系只能采取供给推动的方式,由政府主要投资。这样,冷链体系的双重功能决定了冷链体系建设的双重动力机制和双重投资主体。
二、农产品冷链体系建设的成本分担与收益分配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国是否有必要建立农产品的冷链体系取决于冷链体系的建设成本、收益。面对冷链体系建设的巨额投资,只有终端消费者对冷链运输产品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才能顺利实现成本的转移,从而将冷链体系的建设成本顺利转嫁给消费者。从相关利益主体的角度,在冷链体系的建设中,农户、经销商、批发市场、消费者等相关利益主体都将承担一部分成本、分享一部分收益,具体的成本分担、收益分配模式将通过市场博弈的方式最终确定。
(一)生产者:农户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确立了小规模的家庭经营模式,在经营规模小、市场意识弱、文化素质低、组织水平差等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农户的市场谈判能力不高,基本没有定价权,只有退出权。在冷链体系的建设中,对农户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产品质量,一个是产品类型。冷链体系建设的高成本决定了只有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才能使用冷链运输,农户作为产品生产者和流通的源头,除了加大投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还必须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必将增加农户生产过程中的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量。在农户没有定价权、只有退出权的情况下,除非政府采取行政手段干预价格或利用财政手段进行补贴,否则农户很难从冷链体系的建设中获取比先前更多的纯收益,当然在退出权的作用下也不可能承担比先前更多的成本。因此,单纯建设冷链体系很难显著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
由于冷链体系的建设将促使农户生产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农户资本短缺、劳动过剩的情况下,如果国家采取措施缓解农户的资金约束,冷链体系的建设可能会提高农户的劳动利用率,从而增加农户的总收益;如果国家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农户的资金约束,冷链体系的建设将显著增加农村的贫富差距,促使富裕户利用资本优势雇佣贫困户,从而获取冷链运输的潜在收益,加重农村的两级分化。
(二)中间商:经销商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环境差异比较大,伴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经销商在供需均衡的动态实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经销商本质上是通过将产品从产地或供给过剩的地区运到销地或供给不足的地区赚取利润,现实中,部分经销商对产品也进行初级加工,主要是分类包装和产品保鲜。冷链体系的建设对经销商的影响主要是运输成本的增加,对于大型经销商而言,由于拥有自己的专业运输公司,冷链运输势必增加大型经销商的固定资产投资;对于中小型经销商,由于租用专业物流公司的运输设备,冷链运输并不会显著增加其固定资产投资,只会显著增加其运输成本。冷链运输显著增加经销商运输成本的同时,其收益取决于成本的转嫁能力,如果消费者对冷链运输产品有较高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经销商因冷链运输而增加的成本便可以顺利转嫁给终端消费者,如果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超过冷链运输增加的成本,经销商还可以通过提高冷链运输产品的价格而获取更多的利润。
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农户生产规模较小、风险缓解手段缺乏,农户无力承担高昂的流通成本和不断加剧的流通风险,因此,除了在一定区域内利用集贸市场自产自销外,专业化的经销商将成为我国流通的主体。从抵抗流通风险和降低流通成本的角度,经销商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大。由于我国流通环节明显分为三个阶段,在两头“集”和“散”的过程中,中小经销商将发挥主要作用,而在中间长途运输的环节,将以大型经销商为主。此外,冷链体系的建设将促进专业化物流公司的发展。
(三)储藏交易:批发市场
在农产品的整个流通环节中,批发市场主要分为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两类,产地批发市场的主要作用是“集中”有待销售的农产品,交易双方主要是农户或小型经销商与长途贩运的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的主要作用是“分散”有待销售的产品,交易双方是长途贩运的经销商和二级批发商、大型超市、社区集贸市场、零售商等。在整个冷链体系中,批发市场作为产品的交易场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除了建设大型的冷库、小型的储藏室外,还必须建设“恒温棚”以保证农产品的交易环境。因此,在冷链体系的建设中,批发市场的投资规模最大。作为一个交易场所,批发市场主要收入来源是向经销商收取的各种市场费,面对巨额的冷藏设备投资,除了政府的投资或财政补贴外,批发市场冷藏设备的建设成本将主要转嫁给经销商。
由于冷链设备的投资额比较大,伴随冷链体系建设过程的将是批发市场“优胜劣汰、重新洗牌”的过程,小规模的批发市场显然无力购买冷藏设备。在批发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同时,批发市场辐射范围将变大,从农户的田间地头到产地批发市场的平均运输距离也将变大,短途运输商不仅无力购买冷冻车,而且购买冷空车也不一定具有经济效益。因此,冷链体系的建设必定促进批发市场的两级分化,一方面,大型批发市场将建设完善的冷藏设备,专门交易鲜活农产品、肉产品、水产品,从而显著增加市场交易费用;另一方面,小型批发市场无力建设冷藏设备,专门交易不宜腐烂的农产品,市场交易费用相对较低。
(四)终端消费:消费者
生产、流通的终极目标是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在买方市场下,消费数量、消费结构决定供给数量和供给结构,因此,产品种类、流通模式应该围绕着消费需求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花色、口感、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冷链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面对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消费者对冷链运输产品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超过因冷链运输而增加的成本时才能促进冷链体系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终端消费者是冷链体系建设成本的最终承担者,在需求倒逼下建立的冷链体系,农户、经销商几乎可以将全部的冷链建设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在政府供给推动下建立的冷链体系,农户、经销商可以将冷链建设成本部分转移给政府,部分转移给消费者。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冷链体系的建设对农户、经销商、批发市场不能带来比先前更多的收益,相关利益主体是不会参与冷链体系建设的。因此,消费者是冷链体系是否应该建设的最终决策者和建设成本的最终承担者。
城镇居民不同收入层次的家庭对粮食、肉类、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偏好是不相同的。冷链体系建设的高成本决定了冷链运输只适合用于鲜活、易腐、高附加值的产品类型,冷链运输的特点决定了其所运输产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高收入人群,只有城镇居民中的高收入人群才能足够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去购买价高质优的冷链运输产品。而对于城镇中的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在收入约束下,对产品数量的偏好远远高于对产品质量的偏好,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消费价高质优的冷链运输产品。因此,冷链体系的建设将会将消费者明显分成两个群体,冷链运输产品将主要成为高收入人群的专用品,在满足高收入人群高品质消费需求的同时,通过“挤出”效应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消费福利。
三、我国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建设模式
我国农产品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等产品的供需状况基本是供需均衡,鉴于农产品买方市场的现状,冷链体系的两个主要功能决定了建立冷链体系的两个主要动机机制,冷链体系建设一次性、大规模投入的特点决定了冷链体系的建设将对农户、经销商、批发市场、消费者等相关利益主体在成本分担和收益分配两个方面产生深入影响。因此,我国冷链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农产品的供需现状等现实因素出发,选择适当的冷链建设模式。
(一)分类、缓慢推进
不同农产品的耐腐性不同,对冷链运输的需求强度也不相同,面对冷链建设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入,我国冷链体系建设不可能实行“大推动”的模式一次性全部推进,而应该有选择的逐步推进。不同农产品冷链建设的先后顺序应该根据三个原则确定:一个是易腐性,容易腐烂的鲜活农产品优先建立冷链运输体系;另一个是消费群体,优先建立大众消费品的冷链运输体系;一个是运输距离,优先建立需要长途贩运的农产品的冷链运输体系。
(二)需求倒逼为主、供给推动为辅
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建设和维修成本应该以消费者对冷链运输产品有较强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为前提,在消费需求的倒逼下,农户、经销商和批发市场可以顺利的将冷链建设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一般情况下,以高收入人群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建立冷链运输的需求倒逼动力比较强,此时,政府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要消费群体的农产品建立冷链运输的需求倒逼能力比较弱,应该以政府投资为主,从供给角度进行推动。
(三)政府补贴为主、直接投资为辅
消费者的异质性决定了冷链体系建设的不平衡性,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则是决定冷链体系是否能持续运转的核心因素。在高收入人群需求倒逼下建立的冷链运输体系无疑会明显推动产品的终端消费价格,一定程度上会损害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福利。因此,政府大力推动而没有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支撑的冷链体系是不可持续的,单纯依靠高消费人群需求倒逼而缺乏政府对弱势群体有效补贴的冷链体系会损耗弱势群体的利益。
(四)纵向建设为主、环节建设为辅
从降低损耗、保障质量的角度,我国冷链体系建设应以纵向建设为主,从生产环节开始,经过集中、批发、分散到零售等整个流通环节都建立完善的冷链运输、储藏和交易设施,从而使整个流通过程都在一定的温度下运输、交易。从财力约束的角度,由于部分农产品流通速度较快、自然状况下保质期相对较长,也可以考虑在关键环节建立冷链体系的方式,比如单纯在销地批发市场建立冷藏设施、恒温棚或在单纯在长途运输的过程中使用冷冻车等。
总之,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冷链运输产品的需求意愿和支付能力不断增强,部分高附加值农产品已开始逐步采纳冷链运输的模式,但总体上,我国农产品冷链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冷链体系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一方面,冷链体系的建设将显著增加农产品的流通成本和终端销售价格;另一方面,在缺乏政府适当扶持的情况下,冷链体系的建设将引起农户、经销商、批发市场、消费者等相关联利益主体的分化。因此,在现实约束下,我国冷链体系的建设应该采取“分类、缓慢推进”、“需求倒逼为主、供给推动为辅”、“政府补贴为主、直接投资为辅”、“纵向建设为主、环节建设为辅”的模式。
来源:农博财经 |
[ 关闭窗口 ] |
|
|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 版权所有 松际农网设计制作
Copyright © 2024 Whbsz.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27-88105467 传真:027-88756506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长征村青菱乡特一号 邮编:430065
鄂ICP备16010804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