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10元买两根大葱”的消息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广大居民又开始担忧农产品涨价、又有人开始挖掘流通领域的“暴利”、也有人开始担心农产品价格导致的通货膨胀。大葱是很平常的农产品,它的涨价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广泛的关注?我想除了大葱作为人们生活准必需品的特性外,更多的应该是公众对市场的不理解、不信任,从而导致的不理性反应。
农产品价格短期的波动应该是正常现象,这既有农业自身的特点,也有市场方面的规律。既有供给方面的原因,包括农民的生产决策、天气、灾害、生产周期和季节性等因素;也有需求方面的原因,如人口及其偏好的变化、收入水平的提升等方面。此外,政府的生产补贴,以及流通体系的效率也都会影响最终农产品的价格。这么多的因素总会有些在变化,也就决定了农产品的价格短期是必然波动的。那么该如何理性看待大葱价格的上涨呢?
一、不是个别农产品价格上涨就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
个别农产品价格上涨很多时候是市场正常现象,通过市场可以自发进行调节。比如大葱的价格上涨,大家可以暂时少买或者不买大葱而转向洋葱等替代产品,这样大葱就难以维持高的价格。因为农产品一般都是数量巨大,生产经营分散,具有易腐烂的性质,即使是投机也没有办法长时间大量完好地仓储和保存,减少购买就会导致价格的回归甚至下降。如果消费者都这样看待大葱涨价,理性消费,这个市场就成熟了,也就不再会有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了,消费者的农产品支出水平也就稳定了。从生产的角度看,价格上涨了农民就会增加供给,而价格下降了就会减少供给,价格会引导农民的生产行为。而如果依靠行政干预往往会把握不好复杂多变的供需信息,经常会放大信号、干预滞后,会导致市场价格更大的波动,阻碍农产品价格向均衡状态的回归,到头来还是生产者、消费者两头受害。
虽然我们看到大葱价格上涨了许多,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短缺。而如果干预不当,就会出现短缺或者过剩,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的场景:居民有钱也买不到大葱;或者大葱价格极低、烂在地里,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如果所有农产品价格都过度上涨,那就有可能是通货膨胀问题。这个时候不仅是农业这一个行业,其他行业也都会出现类似的涨价现象,仅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控制是无济于事的。
二、不是减少了流通环节就可以降低零售价格
初级农产品与其最终产品分别属于两个市场,也就具有两种价格,即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和市场零售价格。这两端的价格表现不同步,变化幅度不一致,一般来说初级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弹性远远低于零售市场,即同样的产品数量变动,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波动的幅度更大,也就是我们常常看到的农民承受着巨大的价格风险。两端价格之差就是市场盈余(marketing spread),主要是流通环节(marketing)的增值。流通主要包括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各增值环节,解决农产品时间、形式、空间和所有权的转变,主要功能包括存储、加工、运输和交易等,一般由各级经销商(包括收购商、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等)来完成。
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般来说,市场经济越是发达,流通环节越有效率,增值也越大。在美国,1美元的食物支出中,流通费用占了81%,而初级农产品仅占19%(其中还包括12%的农业生产投入)。流通环节的存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即使取消了一些流通环节或者经销商(形式),流通环节的功能和作用(本质)也不能被消除。在正常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流通环节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或者说流通环节具有市场效率,经销商做了更加专业和有效的市场活动;把这些活动交给生产者(农民)或者消费者(居民)都会降低效率和福利,尽管农场价格与市场价格的差价会缩小。正是因为农民和居民都不善于做这些流通环节的市场活动,这样才有了流通中介存在的机会和价值。
如果市场经济不够完善,流通环节存在市场势力和垄断,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加以规制,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这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发育良好的市场流通体系也会产生价格波动,也不是政府干预了就可以稳定农产品价格,简单地减少中间环节是盲目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到农产品的两端价格差异,弄清农产品流通的作用,对于正确引导社会预期,指导农业生产,促进合理价格形成机制,推动调控政策出台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就会导致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总体物价水平的上涨,不是简单指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更不是指个别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在短期通货膨胀与就业存在权衡取舍,而长期通货膨胀主要是政府发行货币过多,与农产品价格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为什么人们总会把农产品价格与通货膨胀联系在一起呢?主要是因为在通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率的基本指标CPI中,农产品价格是一个主要的构成部分。就指标来说,稳定农产品价格能够减少CPI的波动,但不要盲目地认为控制了CPI指标就控制了通货膨胀,这是治标不治本,只会暂时地掩盖问题,不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发展。应该认识到,在农业生产结束了传统的刀耕火种阶段以来,它再也不是一个孤立于二三产业之外的“世外桃源”,农产品生产创造的价值相对于仓储、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的比重越来越小,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投入、人工、流通等多重非农业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家是为了衡量经济中整体的物价水平才构建和选择了CPI这一指标,是为了便于宏观经济分析,如果选择和计算其他指标(如GDP Deflator)就和农产品价格关系不太大了。不能本末倒置,农产品价格即使不上涨,也不能控制通货膨胀,宏观经济的问题不能从微观层面得到解决。
由于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比如粮油、鲜活等)对于广大居民的生活影响程度是不同的,不是农产品价格上涨了,就需要进行干预或者调控。国家主要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进行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保持粮食价格的稳定,即使在金融危机前后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条件下,我国粮食价格也没有受到世界市场的太大影响。粮食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国家有必要有责任进行干预。而对于像大葱等这样的农产品,既没有必要直接干预,也难以有效干预。农产品种类繁多,替代效应明显,除了粮食之外,其他农产品基本上都是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可以通过市场调节供需;如果干预所有的农产品价格,既不能把握供需信息、有效调节,也承担不起巨大的调控成本。
农产品很普通,农产品市场也很平常,但是农业市场经济已经运作得很有效率了,人们几乎很少会在超市、农贸市场上买不到所需要的农产品!人们对这种现象都习以为常了,以至于看到某些个别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就觉得不正常。理性地想一想,现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只有农产品价格最低廉、涨价幅度最小了。
相信市场、依靠市场,用平常心看待正常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用理性行为进行农产品生产、消费决策,农产品市场就会变得更加完善,不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信息来源:
农业部网站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