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大豆花生等原材料价格再创历史新高,受此影响近期我国国内食用油批发价格持续上调。继此前要求各地加强食用油调控和市场监管之后,国家发改委11月5日再发通知,要求企业增加食用油生产、保证供应、稳定价格,同时告诫食用油生产企业合理定价、严禁价格违法行为。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日前公布的粮食价格指数显示,全球粮食价格在过去五年一共涨了超过50%,更估计在今后几年会再升35%。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官员指出,小麦和牛奶的价已涨至历史最高位,大米和咖啡升至十年最高位,在一些国家肉类产品价格也上升了超过50%。
受国际粮价急涨冲击最大的无疑是一些缺粮国。国际粮价涨幅对一个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有多大的影响,取决于食品开支占消费者总开支的比例。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该比例在发达国家中不足20%,在"金砖四国"是25%到40%之间,但在一些严重缺粮的穷国,例如非洲的尼日尔,亚洲的孟加拉和阿富汗等,则高达60%。现在因缺粮而挨饿的人口全球约有8.5亿。FAO估计,今年7月到明年8月间,小麦、大米和玉米的批发价将同比上升15%,导致这些缺粮国家必须多花281亿美元于粮食进口之上。
担心粮价上涨可能造成社会不安,一些国家已经采取了严厉的措施,比如俄罗斯已宣布对粮食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为防粮价上涨触发通胀,可以预计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将管制粮食价格,以及撤销粮食进口关税。此外,主要产粮国也可能增加粮产补贴以刺激生产。
然而,经济学的一个常识是,价格管制会扭曲市场供求关系,只会令生产者的生产意欲减弱,进一步恶化供应不足的情况。或许价格管制并未触及粮食供应不足的根本原因,只能是权宜之计。综合FAO和WFP公布的资料,当前国际粮价高涨,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气候变化使近年涝旱灾害频仍,加上各种大规模的流行性禽畜疾病均打击了粮食生产。另一方面,生物燃料工业对粮食产品急剧上升的需求,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量的不断上升,则是长期因素。
值得留意的是,导致国际粮价高涨的短期和长期因素事实上互为因果。应付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国际社会已有相当共识,其中一个方法便是以生物燃料替代石油和煤等矿产燃料。例如欧盟在2003年便提议成员国为生物燃料的使用设下目标,使其占汽车燃料的比例到2005年达2%,到2010年达5.75%,不少国家因而投入巨资兴建乙醇酒精提炼厂。德国现在的生物燃料的产量已较2002年翻了三倍,达4.5亿加仑。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美国事实上也大量生产乙醇酒精,年产量已从2004年的34亿加仑增至现时的44亿加仑。当前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冲破90美元一桶,可以预见,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然而,这些生物燃料的提炼,必须耗用大量的玉米、糖类或谷类作物,粮价高涨正是这种做法发出的一个信号:究竟是让富国民众开上环保车重要,还是先让穷国民众吃饱饭重要?2006年,在美国生产的2.6亿吨玉米中,3000万吨被用于提炼生物燃料,该数字今年更将达5000万吨,近20%,到2010年更升至30%。对于那些粮食生产和出口大国,把一些"富余"粮食用来生产燃料,当然问题不大,但这将意味粮价长期走高,苦了的是缺粮国家的民众,他们中的一些要承受无情的通胀,而另一些可能要忍受饥饿。
油价高企和全球暖化,无疑决定了更广泛地使用生物燃料是大势所趋,但以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却无异于拆西墙补东墙,代价是全球性粮食涨价。一个无奈的现实是,无论人类想出什么方法来提高能耗,地球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除非发达国家的人们愿意改变他们奢侈的生活方式,同时后进国家的人们又不盲目仿效这些生活方式,否则能源、气候和粮食等危机将不断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来源:世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