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国有农牧渔良种场财务制度(暂行)》的规定,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包括农作物原(良)种场、种畜(禽、蜂)场、园艺特产(蚕、桑、茶、果、药)场和渔种(苗)场及所属单位,简称“农业三场”,属全民所有制事业性质的生产经营单位,是为农牧渔业的发展培育和提供良种,进行示范、繁育、保种和新品种试验、新技术推广的基地,实行坚持良种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一、我省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的现状
我省现有国有农牧渔良种场471个 ,其中原(良)种场120个,种畜(禽、蜂)场92个,园艺特产场89个,水产养殖场170个。拥有土地面积19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2万亩,经济林木面积2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96万亩;总人口22万人,其中职工人数8.5万人。总资产20亿元。总的来看,我省良种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提供原良种的社会贡献大。目前我省农牧渔业生产所需种源总量的20%--85%来源于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农牧渔良种场为社会提供种植业作物良(原)种3176万公斤,占40%;种畜(禽)30万头(羽),占85%;蚕种、茶苗、果树苗基本达到100%,以及各类优质鱼种苗。
二是拉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大。良种场坚持种源生产,参与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作用巨大。目前,我省依托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总体上基本形成了五大产业基地:粮棉油良(原)种生产基地;畜禽良种良繁基地;商品猪生产出口基地;果茶桑菜特产生产基地;水产良种生产基地。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农牧渔产业发展。2001年向社会提供活大肥猪30万头,出口中猪70万头,提供蚕种45万张, 药材76.9万公斤,茶叶360万公斤。拥有通过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认证的茶叶生产基地2个(竹溪龙王垭茶场、英山县长冲茶场),其中龙王垭茶场是我省唯一一家取得欧盟进口免检认证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年均出口茶叶5万公斤。无公害生产基地14个,2001年创汇197万美元。这些行业龙头成为我省种子工程链条上的重要环节,壮大了当地税源,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
三是上缴税金贡献大。2001年全省农牧渔良种场共上缴税金3323万元,人均贡献391元。年支付工资总额2.5亿元。
四是保一方稳定作用大。良种场坚持走“以种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道路,安置了5万多人的就业,自我消化和解决近1万多下岗和待业人员的就业机会,养活了22万人,保证了1.6万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发放,确保了60多所中、小学的正常运转和1157位教师工资的发放,为减轻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我省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的管理体制
目前,我省良种场由农业和财政两家共同管理,实行分级办场的原则,省场省办,市场市办,县场县办。管理体制、管理职责明确。为了寻求我省农牧渔良种场管理思路的新突破,1994年开始探索建设农牧渔省级重点场,计划通过实施重点场管理,逐步培植我省自己的种源基地,1998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省级重点场动态建设管理。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种源骨干基地,解决了过去我省种源大调大运的问题。
2002年在国有农牧渔良种场(不含水产养殖场)中评选出省级重点场33个,重点场的总资产、经营收入、净利润、税金、粮棉油良(原)种产量等各项经济指标占我省良种场总量的45%-56%不等。十五期间计划大宗农作物原良种供种量达到全省总需求的50%左右。
三、我省国有农牧渔良种场面临的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农牧渔良种场与形势要求明显不相适应。良种场是事业性质的种子生产单位,在进行种子生产繁殖的同时,承担着文教、卫生、政法、交通、通讯以及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大量公益性事业,形成了“小天地,大社会”的发展模式。事业、企业办社会,严重制约着农牧渔良种场的市场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国有农牧渔良种场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鉴于我省国有农牧渔良种场的历史贡献和社会效益,省级主管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正在为其改革和发展制定优惠政策,作为全省农牧渔业发展的种源的科研、扩繁试验和生产单位,我省国有农牧渔良种场将重新焕发生机。
来源:湖北省农业信息网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