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一家著名肉类企业的“瘦肉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家企业在湖北武汉的分公司,却没有卷入其中。究其原因,武汉农业部门3年前就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向该公司派驻官方兽医驻场检疫和监测,不再单一依赖企业自检,形成了企业自检和政府监管的双重质量安全控制机制。
近几年,武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收获一张张亮丽的“成绩单”:与2007年相比,蔬菜抽检合格率由92.3%提高到今年初的97.5%,水产品抽检合格率由95%提高到今年初的97.5%,畜产品抽检合格率则由93.3%提高到今年初的100%。
餐桌安全大于天。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建设农产品放心城市,不仅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更增强了城市软实力。在让老百姓享尽口福的同时,武汉市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也因此声名鹊起。
从生产到销售全程监管
一辆辆满载蔬菜的货车,徐徐驶进武汉白沙洲农产品批发市场。司机在门岗前停住车,市场的检测员迅即取样,大约半小时,检测结果就出来了。这道在批发市场设立的关卡,叫作“市场准入”。市场配备了20名检测员,每天24小时对进场的蔬菜进行快速定性检测。
白沙洲市场每天进货量800万公斤,包括300万公斤蔬菜、200万公斤水产品和300万公斤冷链食品,承担了武汉50%以上的农产品供应。这里的安全检测可谓“重兵把守、层层设防”。除了市场的自检,市场所在地洪山区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安检站,市级检测机构也派出专人随时抽检样品。如果说企业自检是“菜菜过关”,那么洪山区的检测则是根据不同季节抽查重点品种。在刚刚过去的7、8、9三个月高温季节,病虫害多,农药用量大,区里就对小白菜、豆角等品种加大加密检测,每天检测近300个样品。
每天早晨5时,当配送公司将蔬菜送到超市后,收货员看见检测单才能收货;早上7时,超市检测员对蔬菜进行再次检测,然后将检测小样放在检测台,同时将检测结果写上公示牌。
在武汉,只要农产品进入市场,都必须在第一个环节实施质量安全检测。这几年,武汉市区两级政府共投入2.93亿元建立了全覆盖的市、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同时建立了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农产品生产基地自检机构、农产品经营单位自检机构三层检测体系;作为这个严密体系的触角,750个农产品质量检测室(点)遍布城乡,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层层把关和全程监控。这个“两级三层”监管网,被农业部誉为“武汉模式”向全国推广。
构建高效的监管机制
“把市民的食品安全权益放在突出位置,是政府应尽之责。”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说。
武汉市明确承诺由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负总责,并强化了区级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与众不同的是,即使是没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中心城区,也要履行农产品安全监管责任。为了把政府的监管责任落到实处,武汉市全面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有效的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督制度。
农产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武汉市加大协调,明确各部门之间以及市、区两级政府的职责,从根本上改变了部门间争利、推责的现象。以畜产品为例,市级农业部门重点监督源头,对7个大型屠宰场和11个肉品批发市场实行巡回检测,对242个养殖小区实施监管;区级农业部门则对所有养殖企业、屠宰场、流通点进行监管,并进驻屠宰场跟踪检测。
在农业生产管理上,过去常常是生产与安全两张皮。武汉市农业局从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入手,对蔬菜、畜牧、水产三大类产品,实施生产管理与安全管理一肩挑,不扯皮、不推诿,责任明晰。
武汉市在国内率先将蔬菜农药残留纳入法律监管。在2006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前,武汉市人大即于2003年制订了《武汉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这个《条例》将10个高毒、高残留农药罗列出来,明令禁止使用。
监控和处置农产品安全事件,关键在快速反应。武汉市搭建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平台,实现了市、区农产品安全检测数据自动实时采集、存储和快速查询,能随时获得各检测位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政府部门不仅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可以及时查处不合格农产品。今年,武汉市在第一时间成功查处了涉及7省的非法销售有毒有害饲料添加剂“猪重强”案件,切实维护了市民消费安全。
不断改善农产品生产环境
在金水河边的一大片菜地上,江夏区农业局副局长冯国民说,种菜先选地,有工业“三废”污染的土地坚决不能种。测土种菜、严控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监控面源污染……这些措施使得生产环境逐步好转,这里的农产品不仅供应武汉,还走出了国门。
近几年,工业“三废”增加,给农业生产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从优化农产品生产环境和科学调整农产品生产布局着眼,武汉已基本完成农产品禁止生产区、限制生产区、适宜生产区的划定。2008年开始,三环线以内禁止养殖畜禽,中心城区内的湖泊禁止人工水产品养殖。与此配套,武汉市启动了中心城区“双退”工作:2008年在全国率先退出珍珠养殖,2009年又实施了中心城区畜禽养殖和三环线以内湖泊水面围(拦)网和网箱养殖的退出工程。全市共退出生猪13.8万头,家禽6万只;拆除珍珠养殖1.69万亩、“三网”养殖43.5万亩。
农产品安全生产最难之处,在于分散生产难以监管。武汉市以提高社会化生产为主线,大力推动农产品生产方式的转变。从2003年开始全市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畜禽养殖小区,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截至去年底,武汉市发展畜禽养殖小区242个,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0%以上,为加强集中监管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全市蔬菜与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有了跨越式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由120多家增加到1159家,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由30多万亩扩展到80万亩,标准化生产率达到60%。
政府不断强化“绿色、有机”生产理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48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点,面积达到40万亩。采用“猪—沼—菜(茶、果、鱼、稻)”循环农业模式的示范家庭农场123户,辐射面积1万多亩。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300万亩耕地亩均减少化肥1至1.8公斤,有机肥施用量逐年增加,物理及生物防治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数超过600个。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