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热点话题。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频发让百姓越来越关注餐桌安全。我国食品安全由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5大部门“分兵把守”,这些部门如何形成合力实施好《食品安全法》?应采取哪些措施把“问题食品”拦在门外,确保百姓餐桌安全?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健全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要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报告的表述让代表委员备感振奋,他们纷纷献计献策,为食品安全支招。
“五龙治水”
能否无缝监管?
【百姓经历】
“我要是下馆子吃坏肚子,哪个能直接给我评理?工商、卫生,还是质监?”有过维权经历的南京市民刘大妈很疑惑,监管部门那么多,自己讨说法的过程太复杂了。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由卫生、农业、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分别监管。山东德州市市长吴翠云代表认为,加强对食品安全的领导,可成立由这些监管部门组成的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各环节的协作链条,使整个食品安全监管不间断、不脱节。
“食品安全监管的‘多头管理’体制容易留下死角。”全国政协常委、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高体健认为,监管部门多,不仅严重浪费行政资源,这种“五龙治水”的办法还会致使责任不清,越位、缺位、相互制约和重复执法等问题经常出现。他建议,从制度上彻底改革,监管部门减至两三个。“种植养殖归一个部门管,出了农田和养殖场再由一个部门管,对食品链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管。”他还建议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检测评估机制,为制定和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标准生产
能否守住防线?
【百姓经历】
四川乐山农民赵庆祝种的黄瓜,因被检测出农药超标而遭退货,损失惨重。他怎么也想不通,大家都这么种,不多加药,收成咋能好?
农村是食品的“第一车间”,可我国农村多是分散生产,监管难度大,成本高,如何从源头加以控制?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灵乡凯堡村党支部书记吴再举代表坦言:“食品在农业生产环节的风险主要来自农药、化肥的施用和饲料质量。施肥、防病虫害特别需要技术员指导。”他建议,由相关部门统一测土配方、统一制定通俗易懂的使用标准、统一发放标准量具,通过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
吴翠云认为,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以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依托,积极实施无公害种植和标准化生产。“在此基础上,政府从食品生产、食品市场准入、食品餐饮消费等环节入手,大力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真正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动态监管”。
责任追究
能否扫除盲点?
【百姓经历】
在县城工作的朱虹夫妇因为工作忙,便把孩子的午餐委托给学校附近租房经营的家庭“小餐桌”。她发现“小餐桌”生意红火,却大多没有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万一孩子吃坏了肚子怎么办”?
食品安全的监管盲点也是代表委员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吴再举说,“农民消费水平不高,都愿意在农贸市场买些便宜东西,买卖没个凭据,出了问题也没法追究。”
针对农村集贸市场,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店、小餐馆等监管薄弱点,吴翠云建议,政府通过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体系。“要使企业树立‘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意识,也要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健全内部质量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也要尽快建立评议考核机制,让地方政府对当地的食品安全负总责,让企业对其所生产经营食品安全负首责。”高体健还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食品安全宣传周和宣传日,培养成熟理性的消费者,提高经营者的诚信责任意识,也能提高监管者和执法者的能力和水平。
信息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