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人民大会堂3月12电 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委书记靳克文今天做客中国政府网和新华网两会联合直播间,并接受了记者专访。靳克文说,抓好食品安全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漯河市是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要努力探索我国食品安全的新路,让百姓吃的放心、吃的安全。
靳克文介绍,2006年漯河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单位168家,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0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完成增加值9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55.4%。让老百姓吃的放心、吃的安全呢?就是坚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推行食品加工的标准化生产。
首先是抓源头。农田是食品加工的第一车间,抓源头就是抓好农产品生产的第一关,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双汇产品之所以质量好,就是双汇集团十分重视基地建设,对基地生猪养殖实行“五个统一”,统一供种、统一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污水处理、统一收购,每头猪都有编号,屠宰前每头猪还要进行全面检疫,一旦发现某头猪有质量问题,立刻就知道是哪个基地提供的生猪,这样就把有问题的生猪真正挡在了加工车间之外。
二是抓加工。在食品生产加工方面,漯河在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同时,还制定了88个地方和企业标准,培育壮大了一批食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4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61家市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正是一大批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了漯河数千个品种的食品安全。
三是抓流通。在农产品产销环节上,推行了无公害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在全市共设涉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站点328个,健全了市、县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两级三层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形成了上下联动、覆盖全市的监测网络。对于散装食品安全管理,强力推行了标识制度,做到“四统一”:统一制定方案、统一产品分类、统一标签格式、统一标识内容。
四是抓品牌。长期以来,漯河强力实施名牌战略,致力于扶优扶强,引导消费,培育出了一批知名食品品牌。双汇、南街、北徐、乐天澳的利4家企业进入了中国食品工业百强,8家企业进入全省食品工业50强,全市食品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0个、河南省名牌产品13个。漯河的肉制品、面制品和无公害蔬菜等产品遍布全国各地,走上京城老百姓的餐桌。漯河的食品不仅让百姓吃的放心、更吃的舒心。
靳克文说,食品安全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除要抓好从农田到餐桌的过程性监管外,还要注重经常化、系统化管理,常抓不懈,这就需要建立食品安全的信用体系。漯河市主要是构建了“三个体系”,即构建政府监管体系、行业自律体系和社会监管体系。
一是建立政府监管体系。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高规格的食品安全委员会,市长亲自任主任,两名副市长任副主任,25个市直单位一把手任成员。县、乡均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1256个行政村全部配备了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员,实现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覆盖。并对村级食品安全信息报告员开展业务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把食品安全工作目标纳入各县区、各有关单位年度目标考评体系,实行“一票否决”,形成了“政府指挥、食品监管局领唱、各部门齐唱”的食品安全工作大合唱。对长期守法诚信的企业,在项目建设、土地征用、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对失信的企业媒体曝光,严厉惩处,努力做到:达不到食品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准上市出售,达不到食品生产基本条件的企业不准开工生产,达不到检验合格标准的食品不准出厂销售。
二是建立行业自律体系。按照自愿、自主、互助、互动原则,把生产经营者组织起来,建立起协会组织,或推行会员制,实现信誉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目前,我市已在农村建立近200个基层食品行业协会。
三是建立社会监督体系。聘请监督员,延伸食品安全监督触角。设立公开栏,解决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尤其是《漯河日报》专门开办食品周刊,每周都要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实行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20多部,举报箱50多个,激发群众主动参与热情。
“三大体系”的建设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证。通过建立政府监管体系,延伸了监管者的组织领导网络和行政执法网络;通过建立行业自律体系,增强了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意识和诚实守信意识;通过建立社会监督体系,提高了消费者的识假辨假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
来源:中国农业网
|
[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