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2024-11-24 00:58 星期日 |
今日天气 |
|
|
返回首页 | 加入收藏 | 客户留言 | 联系我们 |
市场商户 |
更多 |
· |
刘超红 |
|
主营:泥鳅 |
|
|
|
· |
马荣伟 |
|
主营:桂鱼、财鱼、白鱼、小龙虾 |
|
|
|
· |
朱顺玲 |
|
主营:黄瓜、青椒、大白菜等各类蔬菜 |
|
|
|
· |
朱大平 |
|
主营:藕带、苦瓜、黄瓜、茄子等各种蔬菜 |
|
|
|
· |
褚运华 |
|
主营:仙桃晚杂、仙桃香米 |
|
|
|
· |
彭千稳 |
|
主营:大白菜、山药等各类蔬菜 |
|
热销产品 |
更多 |
|
荷兰豆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昆明优质荷兰豆....
|
|
|
|
|
樱桃西红柿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优质樱桃西红柿...
|
|
|
|
|
西兰花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优质西兰花...
|
|
|
|
|
葱头及碗豆角
价格:电话联系
简介:我行大量供应红葱头及碗豆角,产地云南,价...
|
|
|
|
促进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 |
2007/1/22 15:01:00 |
内容摘要: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引发了诸多讨论。本文分析了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提出了以流通业为先导,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如何促进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通业 城市经济发展 问题与对策
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综述
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渊源已久。城市经济是“城”与“市”的有机结合,二者的发展互为条件。“城”是形式,“市”是内容。城市只有建立在繁荣的商业交换活动基础上,城市才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城市与商业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城市工业本身一旦同农业分离,它的产品一开始就是商品。因此,商业依托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
文献表明,早期和现代的经济学家对这一问题已有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生产(制造业)与交换关系时讲到: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至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商品与货币的转化是一个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奥沙利文(A.O’ Sullivan 2000)分析了城市经济与流通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指出:“城市之所以会存在,是因为个人是不能自给自足的。地区的比较优势使地区间贸易变得有利可图,所以地区内贸易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和市场销售上的规模经济促使公司集聚到城市里,这种群聚性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如果一个零售商的销售额会随着其他零售商的靠近而上升,那么就出现了购物的外在性,这种聚集化效应促成了聚集行为”。上述分析为工业和商业在城市的集聚和提高效率提供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革命及消费革命的要求,流通革命也日益深化。日本学者林周二指出:“流通机构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将发生重大变化,销售的社会意义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刘国光(1999)认为:商业已由计划经济时期的末端产业变成市场经济下的先导产业。宋则(2001)提出,流通创新的根本意义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黄国雄、洪涛(2003)提出:城市的竞争力是由生产力、流通力和文化力共同形成的,市场经济越发达,流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先导作用就越明显;反之,亦然。晏维龙等(2004)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分析了城市与流通业发展的关系,提出“流通先导”的发展战略。需要指出的是,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于进一步发挥流通业的“先导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以及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一)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协调
1.城市经济的功能定位偏高。影响城市经济功能的因素有多种,如资源、地理位置、产业发展等。定位的准确与否将影响到城市发展的规划、投资、政策等决策以及投入产出。但目前有些城市,仅仅根据一个或几个因素和主观愿望,在论证不充分情况下,就对城市经济的功能进行定位,使其脱离实际或定位偏高。例如,有的城市因自然环境优越,就将其定位为人居中心;有的城市因有港口,就将其定位为物流中心。由于并不具备其功能形成的其他主要因素,定位高于实际能达到的目标,最后不得不以搁浅和造成一定损失而结束。
2.个别流通业态存在着盲目和超前发展。有的城市的商业街越修越长,Shopping Mall越建越大,大型商场和超市越建越多,数量和规模超过了实际需要,过于超前发展。如在河南郑州的“二七”广场这个1平方公里左右的地方已有13个大商场和超市,面积最大的超过9万平方米;此外,沃尔玛、易初莲花(正大集团)、世纪联华(上海)等国内外大企业集团也都进入郑州。不惜投巨资打造“商业街”,广西某市改造一条长达近400米的商业街,投资高达近4亿元;天津、河北、辽宁的商业街建设也存在盲目投资后市场清淡的情况;盲目投资建设大型购物中心,一些城市效仿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和商业模式,兴建和扩建超大型购物中心。北京京西商圈有4家正在建设中,总面积超过150万平方米。这一数量和规模超过了所在商圈的需求。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情况。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对购物中心、大型商场、超市、商业街发展的条件及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盲目攀比,重复预测消费规模,夸大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有些是与地产商合作开发,从中获取转移利润等。一些城市的购物中心、超市的规模超出城市居民购买能力等,不仅造成一定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还埋下了过度竞争的苦果。有的学者对购物中心的超前发展表示了忧虑,提出对购物中心进行整合和建大型超市要实行听证会的建议。
3.统一市场的发展受到地方保护的阻碍。为保护本地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地方政府对本地市场实行违背统一市场发展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使地区间的内在经济联系受到削弱。
(二)流通业发展滞后影响先导作用的发挥
1.流通业总体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偏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流通业占GDP的比重就已达15%以上,我国流通业总体规模偏小,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长期在8%左右徘徊,直到2005年才超过10%,市场集中度偏低(见表1)。
2.流通企业规模小。2004年,中国零售百强中只有4家企业的销售额超过200亿元,最大的零售企业百联集团的销售额为676亿元,不到奥菲斯马克斯销售额的2/3。我国的大流通企业集团在资产规模、销售额、人均利润等方面与外国流通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见表2),上述差距使民族商业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总体上处于劣势。
(三)流通效率不高
流通速度低。20世纪80年代,中国流通业流动资本年均周转3.01次,90年代后半期,流通业流动资本周转率整体下降到年均2.08次,日本的非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业)流动资本年平均周转次数为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公司如沃尔玛、麦德龙等的流动资本周转次数年均可达到20—30次。库存率高。1990—1998年美国、日本、德国非制造业(含批发、零售业)库存平均只占销售额的1.14%-1.29%,中国2004年末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库存占其当年销售额的比重为6.37%。物流成本过高。据物流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最近两年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约为21%,美国和日本约为9%。内资企业的效率低于外资企业。据店铺调查数据,2003年外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内资企业仅为1.40万元。
(四)缺乏对民族商业的保护和扶持措施
在现行的体制和把引资作为政绩考核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某些人为因素制造了不平等的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批发、零售业都有一定的准入条件,因为,流通业是一种战略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国家经济运行的安全和扩大就业实现的程度。如沃尔玛每创造一个就业机会,就会带来1.5个人失业,沃尔玛每1000万美元的销售额,需要雇佣员工70人左右,而其他小商家完成这个销售额需要雇佣110人左右;同时外资零售巨头每新开1家店,就会有2-3家大商场和20多家小商店销售额下降或不得不关闭。这会直接造成大量人员失业。即使在美国,一些地方政府为促进就业,也限制沃尔玛进入当地开店。
(五)流通秩序需进一步规范
我国一直重视整顿流通秩序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并收到一定成效。但由于各种利益的驱动,流通无序现象仍在一定程度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医药价格居高难下以及诚信等流通秩序问题,影响了产销关系发展和购销两旺,因此流通秩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假冒伪劣商品在市场上也时常出现,损害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企业诚信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交易活动的顺畅进行;无序竞争导致企业之间摩擦加大,成本上升,流通秩序缺少制度保障和有力维护,立法滞后和执法不严并存。总的来说,公平竞争、统一有序的流通市场环境还需进一步完善。
(六)城乡流通业发展差距过大
近年来,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主要是大中城市流通业的发展,而广大的农村市场发展滞后。一方面,部分大中城市流通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大型商业网点在有些地区过于密集,过多的同类流通企业追逐着有限的需求,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另一方面,广大的小城镇和农村的消费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缺少商业组织、基础设施和所需的服务。另外,市场供求信息不畅,农村市场存在严重的假冒伪劣现象,给农民的生产、生活造成损害和带来不便;农产品批发市场基础设施薄弱,服务功能严重不足,难以发挥好引导生产的作用,这些都阻碍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七)缺乏高层次管理人才
与我国流通业改革和发展相比,商业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商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缺乏高层次人才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政府部门缺少研究和应用性人才,缺乏地方商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是企业缺乏懂战略、会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由于两个缺乏,对理论和实际的研究、指导满足不了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教育滞后,产业发展很难超前,因此,要发展好流通业基础在于商业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兴旺。
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缺乏统筹城市经济与流通业发展的意识和法规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旧的管理法规和制度已经淡出,新的法规和制度尚未建立,如统筹规划城市经济和流通业发展的法规和制度,对新上大型商业设施的审批制度等;加上部门、地区利益的驱动,以及考核“政绩”指标的不全面,驱使部门和地方都在辖区内营造自己的经济体系,导致城市经济和流通业发展的不够协调,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流通领域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问题,必须抓紧制定和出台有关法律和部门规章。
(二)对流通业的先导作用重视不够和缺乏措施
长期以来受体制、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和做法还有影响,对流通产业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对流通产业的国际国内竞争激烈程度缺乏认真思考和应有重视,对现代流通产业的战略意义更是意识不够,对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重视程度不够等。市场国际化条件下,流通业对整个城市经济的先导作用不能忽视,缺少或削弱了流通业的先导作用,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就会受阻。
(三)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与宏观调控乏力
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各地政府都在自己辖区内营造自己的经济体系,形成大大小小的行政区域经济,再如现行财税体制直接导致了地方市场分割局面的出现。改革首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地方政府职能,要从微观活动中撤离、从市场中撤离,专心营造城市平等竞争的环境。其次,要建立起统一的财政体制、社会保险体制、流通体制和干部政绩考核体制。宏观调控乏力的一个原因是:对市场经济下,政府管理职能认识上的误区(导),一段时间内,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改革先是“右”的问题,担心国有资产在改革中流失,因而等待观望,望而却步;要么就“一卖了之”,甩掉包袱。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更应是这样。
(四)对流通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缺乏认识和把握
流通业要发挥好先导作用,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就要主动做到三个相适应:一是流通业要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并成为提高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二是要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相适应;三是要与城市经济特色和区位优势相适应。
(五)企业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我国的一些大中型流通企业定位雷同,缺乏发展战略和经营特色,加上同一区域内大型零售商场低水平过度竞争,不少商家为了扩大销售、减少库存、提高市场份额,纷纷采取让利、打折等短期的促销手段,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激烈的价格竞争,使许多企业处于苦苦支撑和勉强经营的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技术和管理创新滞后,影响了生存、发展和竞争优势的发挥。
(六)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中国流通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中国经济以及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流通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方面,缺乏高效率、合理布局的物流配送设施对流通业各行业、各业态的支持;另一方面,缺乏社会化专业信息服务体系以及相关标准。信息技术的落后降低了中国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限制了流通业的规模扩张。
对策建议
(一)通过规划和措施统筹流通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1.要按照发展规律的要求,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规划。建议由(国家和省、区)发改委牵头,将两方面的发展统筹规划,并通过有力措施保障实施;流通业和城市经济发展规划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控为基础;要有利于城市主导、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城市竞争力的提高。
2.流通业的发展要促进城市经济功能的准确定位。
国际大都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流通业的发展要与其定位相适应,并发挥好先导作用。因此,流通业的建设与发展要围绕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金融、信息与会展等中心的建设与完善,围绕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去建设与发展;同时,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哈尔滨、沈阳、成都等)要突出这类城市的区域流通功能。一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批发体系;二是发展多元化的零售体系;三是要发展现代区域物流体系;四是要建立现代化的服务体系。
中小城市(如齐齐哈尔、洛阳等)及县镇这类城市中的批发交易可以通过引进新机制为地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并作为前一、二类城市流通业的延伸(连锁);按地区市场的特点,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零售经营网络,综合市场、中小超市和专营店是这类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经营方式;县、镇及小城市要建立面向广大农村市场的工业消费品批发、农产品和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及其下延机构,为小城市、县镇和农村消费者提供生活和生产上的便利。
(二)培育和扶持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和大批发市场
“十一五”期间,把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重点培育流通业中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扶持,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构建中国流通市场的大企业和大批发市场主导格局。
要在商务部重点扶持20家大型商贸企业集团的基础上,各省、区也要扶持2-3个有区域竞争力的商贸企业集团;国家级的20个商贸集团和省、区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有较大的影响,并能尽快“走出去”发展。
要在全国培育和扶持30个左右的大型批发市场,作为辐射国际和全国的商品集聚地,并通过这些批发市场的业务,促进我国有优势特色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使其更好的发挥像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那样的作用;各省、区也要培育和扶持3-5个在所在区域有影响的批发市场,并通过批发业务带动地区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大型流通市场和企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将成为带动流通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骨干力量,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大型流通市场和企业已成为中国流通业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证明,实施大市场和大企业集团战略是当今各国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增强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培育和扶持的方式有二:一是通过直接的产业政策导向,如税收、信贷、出口贸易等方式给予扶持;二是给予做强做大的间接扶持,鼓励其通过重组、整合相同、相近业务做强做大,实现规模经济的要求,缩小与跨国企业的差距。
政府要为企业跨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流通企业也应抓住深化改革的大好机遇,通过资产重组和整合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三)加强现代流通业在促进东、中、西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借助和依托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尤其要通过大型流通企业的采购和分销支持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首先要敢于接纳东部地区的大型超市参与西部地区的商业竞争;其次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借以改造西部地区的流通企业,实现经营方式、营销技术和管理创新;第三要扶持鼓励西部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发展连锁经营,参与其他区域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为西部崛起做出贡献。
中部城市经济的发展,要学习东部地区加强宏观调控和政府作用,通过重组整合、做强做大企业的经验,结合实际发展大型流通企业和大批发市场,以此带动社会经济发展。要通过改革开放和重组整合“存量”资本,引进“流量”资本,并使二者结合发挥好作用。
要充分发挥流通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城市流通现代化的进程,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为中部振兴做出贡献。
东部城市经济的发展,要着眼于国际优势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发展,要通过大型流通企业的“走出去、引进来”,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带动国内商品出口,提升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起到带头和示范作用,打造国际化的大流通市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为东部继续繁荣,并带动中西部发展做出贡献。
(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宏观调控力度
1.法律法规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包括有法可依、执法严格。要尽快出台“大型商业设施(批发、零售)建设和审批方面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所遵循,以法治商;尽快出台“公平交易和市场竞争法”,做到规范行为、依法兴商,引导企业和政府注重行为规范和市场环境建设及注重引资质量,为城市流通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法制和市场环境。法律法规应侧重解决如下问题:扶持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的发展,同时保护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序开发市场、规范(跨国)企业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鼓励自主创新和名牌企业发展,促进产业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政府侧重建设市场环境和优化商务环境;企业侧重发展战略和市场定位;消费者加强自我保护意思和维权行动。
2.宏观调控方面:促进流通业重组及整合的政策。国家和省、区的流通产业政策的重点应有利于企业的重组整合和做强做大,并通过税收、信贷等优惠条件促使其实施。促进流通业国际化政策。流通业国际化是一个双向过程,一方面是推动中国流通企业走出国门,通过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等形式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是引进国际大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当前,第一个方面应是政策的主要着眼点,要促使企业尽快“走出去”发展;同时规范跨国企业的市场行为和为国内外企业提供同一的竞争条件。
3.配套的保障措施: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统一城乡流通管理机构,管理机构不一,造成市场发展不统一的障碍,这是统筹城乡市场的关键。加大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力度,消除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时期,国家投入的方向应是物流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市场信息网络、标准化体系建设以及流通基础技术的开发和推广等。同时,要注意各地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好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对于协调企业行为,加强企业自律和保护行业诚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市场诚信体系。诚信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和发展的关键,缺乏诚信的市场环境就会失去投资和贸易伙伴,就会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建立起以信用状况调查、信用评价、信用自律、信用档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适合自身行业特点的内部管理制度。行业协会要制定行规行约,在行业内部开展信用活动,对失信行为进行评议,开展信用监管和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诚信市场环境。
(五)加强对农村流通业发展的支持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要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品市场体系,尤其是生产资料批发和零售体系,重点监控质量和价格,避免惠农政策被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和质量侵袭。第一,要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专业协会和专卖组织以及农产品协会,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二,要建立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协会,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与缺乏经纪人和专业协会(或作用发挥不好)有很大关系;第三,要在“人才强商”战略规划中,安排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使“人才强商”为农村流通业发展服务;第四,要建立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解决买贵、买假、卖难、卖贱和假冒伪劣及不便利的问题,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便利。国家和地方要为上述主要任务的实现提供人、财、物方面的支持。
(六)积极发展以连锁经营为基础的现代物流配送
从地区上看,中西部地区的连锁经营发展滞后,要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的百强连锁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延伸,通过跨地区的合作竞争,带动中西部地区连锁经营的发展;从业态上看,超市、专业店的连锁发展较好,百货店、购物中心和便利店的连锁尚处于起步阶段,要通过产业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这些业态的连锁;在形式上,完善直营连锁,积极发展特许经营和加盟连锁模式。国家和省、区对发展连锁的企业,在一定时期要给予一定的扶持,将推进连锁经营和企业重组整合统筹谋划,使其互相推动。
(七)建立商业人才培训基地
建议商务部在全国建立3-5个人才培养基地,培训政府、企业和农村急需的高层次商业管理人才,以支持国家和地方的商业改革及发展,改变人才培养滞后的局面。建议在浙江工商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建立高层次商业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农村经纪人;同时,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针对性,支持“人才强商”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商务部网 |
[ 关闭窗口 ] |
|
|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 版权所有 松际农网设计制作
Copyright © 2024 Whbsz.com.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话:027-88105467 传真:027-88756506
地址:武汉市洪山区长征村青菱乡特一号 邮编:430065
鄂ICP备16010804号-1
|